AI智能体:科技巨头竞逐,重塑产业格局
继大模型之后,具备自主规划与任务闭环能力的AI智能体(Agent)正引起全球科技巨头争相竞逐。今年3月份,由中国团队Monica.im开发的通用型自主智能体Manus引发市场关注,微软、谷歌等国内外科技巨头纷纷加入布局。智能体正以“主动执行”范式颠覆传统软件逻辑,成为“人工智能+”战略落地的核心载体。
这场关乎下一代AI入口与数字生产力主导权的混战,将如何重塑产业格局?智能体行业发展又面临哪些痛点?未来行业又将驶向何方?《证券日报》记者采访了多家科技互联网公司以及多位业界人士。
智能体时代加速到来
智能体是以大模型为底座的AI应用,指具备自主性、交互性、反应性和适应性的实体。它通过传感器或数据输入感知环境变化,基于算法和知识库进行决策,并执行动作以达成目标。区别于传统AI,智能体像能干的AI管家,接到任务后会先规划,再验证,最后执行,且能把事情做到有始有终。
2025年被认为是“智能体产业化元年”。这一技术正从实验室加速迈向产业化应用。除了Manus外,今年以来智能体持续上新,如联想集团有限公司的城市超级智能体、昆仑万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天工超级智能体等。同时,为方便开发者,科技巨头也纷纷推出智能体开发平台,如百度的文心智能体平台AgentBuilder等。
智能体究竟有何魔力?
北京火山引擎科技有限公司总裁谭待表示,AI时代技术主体是智能体。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茂松表示,得益于大模型能力的发展,目前智能体技术已具备较好发展基础和应用潜力。一方面,智能体能有效弥补大模型的应用短板;另一方面,智能体正在重构AI的角色与价值。
比如,北京第四范式智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制造业AI智能体解决方案,为制造业提供全链路智能化升级。某重型发动机的核心制造厂商,有了制造业AI智能体加持后,解决了管理决策效率低等难题,整车下线效率提高至分钟级。
当下,资本加码布局智能体赛道。近日,企业级AI智能体开发平台BetterYeahAI完成B轮融资,融资金额超亿元。此外,自主智能体提供商镁伽科技有限公司等也已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商业闭环难题仍需破解
国际市场研究机构ResearchandMarkets报告预计,智能体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51亿美元跃升至2030年的471亿美元。尽管市场前景令人神往,但能否构建可持续的商业闭环与实现场景的深度落地,成为难题。
商业闭环方面,多数智能体仍停留在“半成品”阶段。广州艾媒数聚信息咨询股份有限公司CEO张毅表示,当前智能体产品的淘汰率较高,核心原因在于无法完成“任务闭环”。场景落地方面,当前智能体产品多为单一智能体,其深度融入复杂业务流程仍面临挑战。
然而,由于智能体开发路径不一、技术路线不同,要让多个智能体高效合作,仍面临难题。当下,智能体行业的竞争就像三维立体棋局,意味着智能体的发展需要大量资本投入。
进一步激活市场潜力
面对智能体发展痛点,产业正通过“生态+技术+政策”组合拳破局。当前,依托产品生态,智能体正加速缩短与用户的“距离”。阿里巴巴与Manus的合作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技术方面,行业标准正加速形成。今年5月份,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等联合编制并发布《面向软件工程智能体的技术和应用要求第1部分:开发智能体》。
同时,政策“东风”劲吹,驱动智能体产业“加速跑”。比如,4月8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印发的方案提出,支持通用智能体发展;4月21日,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的通知提出,探索复杂开放环境下有机协同异构异质的众多智能体。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场技术博弈的终局,不仅是“超脑”新物种的诞生,更是数字生产力的一次全面跃迁。周鸿祎认为,相较于通用智能体,未来专业智能体更容易落地应用,最终从工具进化为数字员工,成为人类的合作伙伴。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