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创新驱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引领变革
7月9日,在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在回答本报记者提问时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成果层出不穷,创新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新质生产力正在全面改变我国的生产生活方式。
五年来,我国研发投入加速增长,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突破,新兴产业加速壮大,人才创新活力加速迸发,中国式创新生态加速形成,正从全球制造中心大步迈向全球创新中心。“五个加速”是我国创新事业启动的初始速度,随着创新资源与能力的累积,正在形成飞轮效应,为接下来的五年以及更长的时间提供更强劲的创新动力。
在我国高增长阶段,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劳动力、资本、资源等传统要素的数量投入,随着要素成本不断提高,瓶颈约束越来越强,要素驱动难以继续支持我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而进入转向依靠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新阶段,关键在于创新。我国传统产业升级的关键是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方向转变,高新技术产业更需要科技人才的创新与发明。
经济发展规律显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关键的要素是人才,也就是我国经济发展要从人口红利与劳动者数量驱动,转向以依靠人才红利与劳动者质量驱动,也就是从依靠劳动力要素到以知识为基础的创新发展。没有人才与新的生产关系,就无法产生科技创新。
“十四五”期间,我国人力资源总量、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简称STEM)专业毕业生每年超过500万。强大的人才储备为我国技术突破与产业创新提供了基础。现在,我国正处于高考志愿填报阶段,STEM已经成为学子最热门的选择,将源源不断为我国创新发展提供高质量人才。
当前,中央政府将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置于更加突出的地位,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旨在培养更多高素质复合型工科人才、掌握硬科技的创新创业人才以及掌握先进技术的工人。
我国地方政府在经济增长中长期扮演关键角色。接下来,在推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以及公平竞争的过程中,地方政府需要逐渐退出对市场的直接干预。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将来用什么手段、从何处着手与发力,将成为新的课题。
今年初杭州“六小龙”现象显示,杭州为人才和企业提供了更具竞争力的环境,成为人才聚集与创新涌现的关键。地方间的竞争应该从干预市场转向“投资于人”,只有以更具竞争力的环境培养和吸引人才,才能形成本地的创新生态体系,形成自己的飞轮效应,推动中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上不断前进。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