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长钱”入市:机遇与挑战并存
开栏语
成为长期资本,应厘清“长”“短”。今年相关部门政策助力“长钱长投”,本报推出“耐心资本一线调研”栏目,采访多方为“长钱长投”建言。
今年银行理财在权益投资方面动作多,走向台前。业内人士表示,应助推银行理财“愿做”“敢做”“甘做”耐心资本。
“长钱”崛起 银行理财入市恰逢其时
在新政策助力下,银行理财转型为长期视角的机构投资者。银行理财具备“长钱”潜质,存续规模重返30万亿元大关,有望为资本市场提供“活水”。
光大理财董事长王景春表示,银行理财资金的“长期”优势主要体现在“三长”,银行理财资金入市迎来良好时机。
在过去,银行理财以配置债券为主,在低利率环境下,银行理财布局权益投资是机遇所在。
知易行难 “愿去做”也“怕去做”
银行理财要做到真正“活水入市”,仍面临挑战。王景春直言,银行理财资金要发挥“耐心资本”作用,还须应对产品设计、专业能力、投资者教育等多重挑战。
一是银行理财客户风险偏好存在不匹配,银行理财客户以中低风险偏好群体为主,而权益类产品波动性较大,销售难度随之上升。
二是资产负债久期结构存在不匹配,当前,资金“短”、资产“长”的错配问题依然突出。
三是银行自身投研能力存在不匹配,银行理财公司在研究体系和投研能力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完善机制推动权益投资破局
业内人士表示,搅动银行理财资金这一池“春水”,须着眼于银行理财客户退出机制不畅、考核机制短期化等现实掣肘,并逐个击破。
——打通投资便利性与多层次销售通道。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探索允许互联网平台、券商等机构参与理财产品代销。
——打造“长钱长投”的良性生态。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是关键一环,应从根本上改革考核导向,逐步建立起以滚动周期回报、风格一致性、长期持仓能力为核心的评价体系。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