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司法一周年:董责险市场持续升温,职能进阶

网络 2025-07-01 01:30:28
期货学院 2025-07-01 01:30:28 阅读

今年7月1日,新公司法施行满一周年。一年来,董责险市场规模持续增长,成为上市公司高管履职的“安全阀”。然而,与成熟市场相比,我国董责险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面临市场认知不足等挑战。

多位受访人士表示,董责险市场的持续完善,需通过建立强制信息披露制度等措施,进一步发挥其价值。数据显示,信披评级为A级的上市公司投保董责险的比例达42.8%,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

新公司法催热董责险

董责险旨在为公司管理层提供保障。今年以来,上市公司对董责险的采购热情不减。平安产险数据显示,2024年该公司收到A股上市公司董责险询价近1000件,创历史新高。

法律规定的完善、投资者维权意识的增强等因素,共同推动了董责险市场的繁荣。其中,新公司法成为董责险市场发展的重要催化剂。

但是,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购买董责险的必要性有着明显分歧。

董责险职能进阶

事实上,董责险产品创新落地之初,上市公司投保的初衷确实是转嫁风险,但随着市场发展,董责险的职能已从最初的风险转嫁工具逐渐进阶为公司治理工具的重要选项之一。

多家上市公司近期在公告中阐述了购买董责险的考量。同时,平安产险统计数据显示,信披评级为A级的上市公司投保董责险的比例达42.8%,央企上市公司的董责险投保率高达60.6%。

董责险的多维价值正在日益凸显。华泰财险商险承保部金融险总监周一芳认为,在风险处置、人才战略、企业形象方面,董责险均具有重要意义。

“成长的烦恼”待解

尽管渗透率持续提升,但业内人士认为,我国董责险市场仍然面临“成长的烦恼”。为此,业内人士建议,从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人才建设等方面寻求突破。

从企业层面来看,投保董责险的积极性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制约。周一芳补充道,市场上也确实有部分公司存在“带病投保”之嫌。

董责险信息披露制度的待完善,是制约其市场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王民认为,建议建立强制信披制度,从而更好地发挥董责险的外部治理作用。

同时,近两年董责险费率持续走低,费率不足的风险也被业内人士所担心。险企理性参与市场竞争,做好核保核赔和风险防控十分重要。

董责险也对险企的定制化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展望未来,受访人士普遍认为,随着新证券法、新公司法的深入实施,董责险的市场渗透率将持续提升。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最新发布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