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走高 投资者需理性选择
近期,多只中低风险(R2级)短期持有型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不断走高,部分产品近一个月的年化收益率近10%,从而引发投资者的广泛关注。《证券日报》记者走访多家银行了解到,不少银行的短期持有型理财产品最近确实取得了较高收益。
受访人士表示,这一现象主要由三大因素共同驱动:短债行情向好、“固收+”策略发力及新品“打榜”效应。但需注意的是,当前高收益难以持续,支撑因素具有短期性。长期来看,理财产品收益中枢下移是必然趋势。投资者需理性区分理财产品所展示的收益率与实际收益的差异,应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理性选择,避免盲目追逐短期高收益。
具体来看,交银理财灵动慧利9号7天持有C产品近一个月(6月4日至7月4日)年化收益率为9.63%,自成立以来的收益率为5.06%;该产品为固定收益类,投资于债权类资产,并适当配置优先股等权益类资产和金融衍生品类资产。
此外,兴业银行手机银行App显示,一款名为兴银理财丰利逸动日开增强型固收类理财产品,截至7月3日,自成立以来的年化收益率为8.642%。据悉,这款产品采用了“固收+”策略,仅配置少量权益类资产。另外,在杭州银行手机银行App上,一款6月13日新发行的产品,截至7月4日,自成立以来的年化收益率为7.22%。
交通银行北京市海淀区一支行的理财经理表示,这类活期类理财(如7天持有期、R2级)的短期高收益,多与规模、成立时间相关,中长期终将回归活期类理财平均水平(约2%)。
“近期中低风险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显著攀升,是市场短期波动、资产配置策略与营销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表示,从收益驱动来看,债市回暖为基础收益提供支撑,部分产品通过拉长久期或信用下沉策略进一步放大收益;同时,部分“固收+”产品配置了0%—5%的权益资产,这类资产的反弹显著增厚了组合收益;此外,银行在季度末或新品发行初期常通过“打榜”策略阶段性抬升收益率,但此类效应不可持续。
多家银行理财经理均认为,此类短期高收益具有较强的阶段性特征,不代表长期收益水平。投资者需理性区分理财产品所展示的收益率与实际收益的差异,应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投资周期等因素审慎选择。
薛洪言进一步表示,2025年新发R2级理财产品平均业绩基准已降至2.55%,若资金仅短期闲置(7天至1个月)可适当配置;若为中长期需求,纯债基金或定期开放型产品收益更稳,同时需分散风险。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