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可转债强赎加速 市场缺口与新债机遇并存

网络 2025-07-09 17:40:39
股市要闻 2025-07-09 17:40:39 阅读

随着A股多家中小上市银行对自家可转债的强赎,可转债市场“蓄水池”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降,尽管新债发行也在加速,但一进一出之间仍留下千亿元规模的缺口,这也让投资者嗅到了投资机会。

7月4日,齐鲁银行A股报收6.52元/股,触发强赎条款;同日,杭州银行也发布公告,将提前赎回其发行的“杭银转债”。《华夏时报》记者统计发现,自6月下旬以来,成都银行、苏州银行、杭州银行、南京银行等多家银行可转债触发强赎,涉及发行总额合计480亿元。

上海澜成私募基金总经理许佳莹分析了银行纷纷下架自家可转债的原因,她指出:“多数银行可转债近期被强赎或即将摘牌,一是因为满足了强制赎回条款的条件,其次得益于银行板块整体走强。”

市场或留下千亿元规模缺口

正股大幅上涨,成为银行可转债顺利实现转股的黄金时间窗口。Wind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除已宣布强赎的齐鲁转债、南银转债、杭银转债外,全市场仅有7只银行转债存续。

中邮证券发布的最新研报指出,与其他资本补充工具相比较,可转债尤其受股价破净的银行青睐。市场对于银行可转债需求旺盛,然而现实却是银行可转债当前正在加速退出,如何“补缺”成为焦点。

“截至目前,银行转债规模占整体转债市场18.7%。2025年银行转债新发规模仅170亿元,却有超500亿元规模面临退市。存量规模预计从原本较高的数值骤降至1000亿元以下,供需矛盾空前突出。”许佳莹受访时坦言。

许佳莹进一步分析,在银行转债规模下降的背景下,此前依赖银行转债做底仓的机构投资者,不得不调整策略。

“一方面,机构对其他高评级转债的配置需求可能会上升;另一方面,一些中小规模但行业前景良好的转债也可能进入基金的视野。”许佳莹表示。

事实上,银行可转债供给缩减,不仅影响私募机构的投资策略,也影响着公募基金的底仓配置计划。

“银行转债供给的持续减少正在深刻改变市场的结构,并引发了配置替代的需求。因此,基金将转向寻找红利资产或其他替代品,以填补配置上的空白。”国海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靳毅指出。

在许佳莹看来,当前阶段可转债市场的结构性变化正在重塑机构投资者的策略重心。无论是公募还是私募,一类策略是挖掘“股性强,债底稳”的标的;还有一类是套利策略,比如参与一些含权较强、转股溢价率收敛空间大的转债,进行事件驱动型交易。

新债受青睐

在银行转债纷纷下架之际,新债也在加速发行,不过总体来看,新债的发行规模仍赶不上银行可转债的摘牌速度。

7月6日,A股上市公司中国广核(003816.SZ)发布公告,决定向不特定对象发行49亿元的A股可转换公司债。据悉,此次发行将于2025年7月9日开始,原A股股东在股权登记日7月8日后享有优先配售权。

此外,在利率上,中国广核可转债的利率设定为:第一年为0.2%、第二年为0.4%、第三年为0.8%、第四年为1.2%、第五年为1.6%、第六年为2.0%。

“近期新债上市后的表现普遍较为活跃,首日涨幅明显,一方面是因为资金面仍充裕,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新债供给暂时偏紧。”上海一位专注可转债交易的投资人马飞孝(化名)向本报记者表示。

在他看来,当前的新债供给节奏尚不足以完全替代银行转债所留下的“空窗期”,但也为市场提供了结构性机会,短期看部分新债仍有被炒作的可能;中长期市场则更需要稳定、多元的可转债供给体系来平衡结构性缺口。

值得一提的是,银行可转债作为市场“大头”,发行何时回归正常,让投资者颇为期待。

“可转债仍是未来可持续的重要补血工具。银行转债摘牌后,未来这类银行仍可能在适当时机重新发行新一轮转债。”许佳莹表示。

同时许佳莹也提醒,对于银行发债来说,股价上涨提升了市场对银行基本面的认可,投资者对银行转债的接受度也会相应提高,不过也需要看到如果未来银行股价出现调整,可能会压缩转股空间,对存量可转债形成折价压力。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最新发布
今日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