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中国建设:技术进化与人性温度的融合
在内蒙古赤峰的沙漠中,自动售货机静待游客;在北京居庸关长城上,人们借助“外骨骼机器人”轻松攀登;在一些地方的工厂流水线,仿生机械臂以毫米级精度组装精密部件——这些图景,如今已成为数字中国建设的生动注脚。
数据显示,我国的网民规模已超11亿人,数字技术与日常生活深度融合。数字中国的“系统版本”持续迭代,正在重塑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数字技术已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当智能家居成为标配,无人驾驶不再鲜见,技术进化不仅更新我们的生活方式,更映照着温暖的人文关怀。“5G+AR”技术让医学专家相隔千里帮助患者,实施远程手术;水下机器人深潜检修管线,成为守护生命与安全的“钢铁搭档”。这些都让我们不禁欢呼:这样的技术,再多来点!
然而,技术进化也是“双刃剑”。银发一族可能会遇到“数字迷宫”,挂号就医、打车、就餐等面临困难;一些手机APP过度索权与生物信息滥用,让公众对信息安全产生担忧……最近实施的《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正为技术应用划定清晰边界,保障技术健康发展。
技术进化的终极标尺,要以人性温度为基准。科技创新,应该是“精巧实用”与“真善至美”的融会贯通。唯有在“算法向善”的伦理校准下,技术革新的“机械臂”方能稳稳托举起一个更具烟火气、更富人情味的美好未来。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