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智能体:科技巨头竞逐的新战场

网络 2025-07-10 02:18:00
证券研报 2025-07-10 02:18:00 阅读

继大模型之后,具备自主规划与任务闭环能力的AI智能体(Agent)正引起全球科技巨头争相竞逐。今年3月份,由中国团队Monica.im开发的通用型自主智能体Manus引发市场关注,微软、谷歌、阿里巴巴等纷纷加入布局智能体队列。从医疗问诊到工业决策,智能体正以“主动执行”范式颠覆传统软件逻辑,成为“人工智能+”战略落地的核心载体。

这场关乎下一代AI入口与数字生产力主导权的混战,将如何重塑产业格局?智能体行业发展又面临哪些痛点?未来行业又将驶向何方?《证券日报》记者采访了多家科技互联网公司以及多位业界人士。

智能体时代加速到来

智能体是以大模型为底座的AI应用,指具备自主性、交互性、反应性和适应性的实体。2025年被认为是“智能体产业化元年”,越来越多的智能体进入各行各业大展身手。同时,为方便开发者生成各种智能体,科技巨头也纷纷“卷”向智能体开发平台。

智能体究竟有何魔力?

北京火山引擎科技有限公司总裁谭待表示,AI时代主体是智能体。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茂松表示,得益于大模型能力发展,智能体技术已具备较好发展基础。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表示,智能体为大模型补齐手脚,能够使用工具、完成复杂任务。腾讯云副总裁吴运声表示,智能体具备自主规划能力,其可以根据用户的自然语言指令,自主分解复杂任务,调用工具或多个智能体协同完成一个复杂任务。

比如,第四范式推出的制造业AI智能体解决方案,为制造业提供从生产优化到供应链管理的全链路智能化升级。某重型发动机的核心制造厂商,有了制造业AI智能体加持后,如今变身智能整车工厂,整车下线效率提高至分钟级。

当下,资本加码布局智能体赛道。近日,企业级AI智能体开发平台BetterYeahAI完成B轮融资,融资金额超亿元。此外,镁伽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海致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也已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商业闭环难题仍需破解

国际市场研究机构ResearchandMarkets报告预计,智能体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51亿美元跃升至2030年的471亿美元。尽管市场前景令人神往,但能否构建可持续的商业闭环与实现场景的深度落地,成为悬在众多玩家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广州艾媒数聚信息咨询股份有限公司CEO张毅表示,当前智能体产品的淘汰率较高,核心原因在于无法完成“任务闭环”。而多智能体系统(MAS)通过角色分工与配合工作,实现了从“单体智能”到“群体智慧”的跃迁,让应用场景更加丰富。

然而,要让多个智能体高效合作,仍面临难题:首先,如何实现不同的智能体顺畅“沟通”;其次,如何设计规则,合理给不同的智能体分配任务。

当下,智能体行业的竞争就像三维立体棋局,意味着,智能体的发展需要大量资本投入,也注定了这是一场少数玩家参与的技术盛宴。

进一步激活市场潜力

面对智能体发展痛点,产业正通过“生态+技术+政策”组合拳破局。当前,依托产品生态,智能体正加速缩短与用户的“距离”。阿里巴巴与Manus的合作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依托微信生态,腾讯将智能体腾讯元器嵌入小程序、视频号等场景。

技术方面,行业标准正加速形成。今年5月份,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与多家头部企业共同编制并发布《面向软件工程智能体的技术和应用要求第1部分:开发智能体》。同时,政策“东风”劲吹,驱动智能体产业“加速跑”。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场技术博弈的终局,不仅是“超脑”新物种的诞生,更是数字生产力的一次全面跃迁。周鸿祎认为,相较于通用智能体,未来专业智能体更容易落地应用,可以更好地融入业务流程。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最新发布
今日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