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以旧换新背后的绿色革命:回收产业转型与挑战

网络 2025-07-09 00:30:50
证券研报 2025-07-09 00:30:50 阅读

  客厅中,老旧冰箱每隔几分钟就发出刺耳的嗡鸣,冷冻层的冰碴已结成厚厚的硬块;阳台边,蒙着灰布的电视机屏幕泛着雪花噪点,遥控器也早已不知去向。这些曾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家电,在退役的边缘,默默地等待着未知的命运。

  自《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发布以来,家电以旧换新消费快速增长。那么,退役下来的废旧家电是如何处置的?为此,《证券日报》记者深入调研,解构回收、拆解、再利用的产业全链条,揭开“废旧家电流向之谜”。调研发现,家电回收产业正经历深刻转型,为消费市场注入新的绿色动能。

  回收市场潜力加速释放

  “家里旧冰箱到底咋处理?”……记者在调研中发现,消费者在换新过程中遇到旧物处置繁琐、价格评估模糊等问题。为解决难题,制造商、经销商、回收商共同发起“让回收触手可及”攻坚战,多方联动打破回收壁垒。

  承德居然之家摩登达店销售人员表示,顾客下单新家电后,能同步预约送新收旧服务,一点儿不耽误新家换新进度。这场“攻坚战”背后,是回收市场所蕴含的巨大潜力,吸引着各类市场主体纷纷布局。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刘英表示,废旧家电回收量、拆解规范化程度以及再生资源利用率不断提升,促使回收利用行业迎来全新发展机遇。

  从市场基础来看,根据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相关标准,家用电器有安全使用年限,而我国相当部分家庭正在使用的家电产品购置于2009年以旧换新政策实施时期,目前正接近或达到更新换代的节点。同时,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冰箱、洗衣机、空调等主要品类家电保有量已超过30亿台,为回收市场提供了庞大的潜在资源。

  此外,我国近年来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相继出台多项政策,还配套系列补贴措施,为回收行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如今,除了家电企业自建闭环回收体系外,电商平台、专业回收公司、第三方平台等主体积极参与二手家电回收。比如,京东2024年回收废旧家电超2000万台;闲鱼试点线下循环商店;嗨回收、爱博绿等专业回收公司运用“互联网+回收”;废淘淘等第三方平台开发SaaS系统,整合回收全流程,实现数字化管理。

  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副秘书长蔡海珍认为,强化可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具有多重积极意义,有效拓展回收网络,让民众共享绿色生活,有力畅通废旧家电的循环利用,推动家电的更新消费。

  废旧家电何去何从?

  那么,回收后的废旧家电流向了何处?《证券日报》记者在天津子牙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一家废弃电子产品回收处理企业中找到了答案——废旧家电正有序奔赴各自的“重生之旅”。

  记者在现场看到,一台废旧冰箱经过多个步骤后,成为了可面向市场销售的再生塑料制品的基础材料。上述公司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公司的废旧物品回收再利用率能够达到99%,每一批拆解后的物料,都会经过严格检验。

  在这台废旧冰箱“重生”的背后,离不开产业链条的协同作业和数字技术的深度赋能。虽然经过专业拆解,废旧家电的回收再利用率能够保持较高水平,但拆解过程中也会遇到棘手问题,比如旧冰箱的压缩机在拆解台上拆卸时,内部残留的机油就成了让人头疼的难题,需要依靠下游专业企业对其进行专业的后续处理。

  数字技术则成为了破解拆解难题的“智能钥匙”。从前端回收时的智能估值系统,到中端拆解中的AI分拣设备,再到后端再生的材料性能预测模型,数字技术将原本分散的产业链节点编织成高效运转的绿色网络。

  海尔智家再循环互联工厂总经理周杰介绍,再循环互联工厂采用互联互通的智能核查体系,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形成中央大脑,实时监测核查数据,做到零差错、零漏项,保障仓储管理、物流配送、产品加工、物料转运等全过程高度自动化作业。

  事实上,除了拆解利用外,部分企业还在探索更高附加值的再制造路径,例如,成都九和汇能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于2024年12月份成功完成全国首单再生家电出口业务。

  从99%的资源回收率,到再生家电出口,废旧家电正以“精细拆解—高端再造—价值重生”的轨迹,从“电子垃圾”蜕变为“绿色资源”。这不仅重构了家电产业的循环生态,更为“双碳”目标下的资源循环经济书写着生动注脚。

  产业协同尚待破题

  通过对“回收—拆解—再利用”流程的追踪,不难发现整个过程中涉及多方主体,他们之间的协同效率直接影响着整个以旧换新流程的顺畅性。

  正因如此,国家对废旧家电回收产业协作高度重视,多次出台政策为其保驾护航。与此同时,各地也将培育完整产业链条作为做强做大废旧家电回收产业的核心工程。以天津子牙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其已经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

  天津子牙经济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彦江表示,为打造完整且强劲的废旧家电回收产业链,园区一方面通过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引导企业规范运作;另一方面,采用公开竞标的方式,严格筛选优质下游企业,形成高效协同的配套效应。此外,园区还积极引入更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驻,通过产业集聚实现资源共享、技术互补,充分发挥规模效应与集群优势。

  然而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棘手难题。例如,因为涉及主体众多,制造商、经销商、回收商、处理商之间信息壁垒高筑,严重阻碍了产业链运转效率。

  上述废弃电子产品回收处理企业工作人员也表示,因信息不对称导致回收量与拆解能力严重失衡,企业拆解设备长期处于不饱和运转状态,大量产能闲置,使得企业盈利能力难以提升。

  与此同时,市场秩序问题也不容小觑。一方面,部分小作坊式的非正规回收企业,为追求短期利益,违规拆解废旧家电,随意排放有害物质,严重污染环境。另一方面,部分小作坊还存在野蛮翻新乱象。

  据相关机构数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国现存家电拆解企业14218家。其中,仅2025年就有1109家注册成立。进一步来看,企业间发展水平差异悬殊,注册资本1万元的微型企业和10亿元的行业巨头并存。而企业实力参差不齐或将导致行业标准化进程举步维艰,从废旧家电回收定价、拆解流程规范到再生资源质量标准,都难以形成统一共识,阻碍了产业链上下游的高效协同,让废旧家电回收产业在无序竞争中陷入发展困境,难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与可持续化发展。

  在张彦江看来,若想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亟须在回收渠道建设上发力,明确将废旧物品交由具备专业资质的企业进行处理,从源头上保障拆解与再利用环节的规范性;同时在税收优惠、资金补贴、技术研发等方面,对回收渠道及相关企业加大扶持力度。

  当废旧家电回收产业链从“单点突破”迈向“协同共振”,其迸发的能量不仅重塑了资源循环路径,更点燃了消费市场的全新增长极。在需求侧,双线融合模式正以回收零等待、零跑腿的高效服务,打破消费者换新顾虑;在供给端,这种“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模式,既有效缓解了原材料市场的供应压力,又为企业释放出更多创新研发空间,推动智能家电、绿色产品加速迭代,形成“消费升级—产业创新—资源循环”的良性发展格局。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最新发布
今日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