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数据中心2.0版本将上线,开启算力升级新纪元

网络 2025-06-28 00:50:31
期货学院 2025-06-28 00:50:31 阅读

  当海上风机的叶片划破东海薄雾,在距离海岸10公里的海底深处,一个封闭式“大机房”里的数百台服务器正不停歇地向外传输着海量数据……这就是被视为海底数据中心2.0版本的全国首个海上风电融合型海底数据中心——上海临港海底数据中心,即将在今年9月份正式上线。

  而远在1850公里之外的海南省清水湾,海底数据中心1.0版本——海南陵水商用海底数据中心已稳定运行超两年。

  从1.0版本的“深海拓荒”到2.0版本的“风电联姻”,海底数据中心正书写着海洋新质生产力的新篇章。

  从实验室走向商用

  6月17日,临港海底数据中心正式开建。项目总投资16亿元,分两期建设。一期示范项目规模2.3兆瓦,绿电供给率95%。

  临港海底数据中心项目由上海海兰云科技有限公司发起立项。海兰云总经理苏洋表示,临港海底数据中心由海上风电场为水下数据中心供电,更加绿色且更具商业竞争力。

  苏洋透露,目前临港海底数据中心已有公有云运营方、电信运营方等意向用户。“未来,临港海底数据中心将支持人工智能、5G等产业。”苏洋表示。

  临港海底数据中心并非我国首个商用海底数据中心。2023年3月31日,陵水商用海底数据中心正式投入运营。

  “全国首个海上风电融合型海底数据中心项目落地,展现了我国海底数据中心的技术先进性,也意味着我国海底数据中心正在逐步从实验室研究迈向商用阶段。”华泰证券王兴表示。

  算电协同持续深化

  作为海底数据中心建设的又一探索,临港海底数据中心实现了“海上风电直供绿电+海水自然冷却”双技术融合创新,将散热能耗从陆地数据中心的40%至50%降至10%以内。

  《美丽上海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提出,上海将启动实施百万千瓦级深远海海上风电示范项目。

  “这些绿电资源能为海底数据中心提供充足的海上零碳支撑电源。”苏洋表示,通过海洋冷却以及绿电直供,临港海底数据中心能够实现低碳计算,打造“陆数海算”样板。

  “在海底建设数据中心能省电、省水、省地。”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张向宏表示,相比于遥远的西部,将数据中心直接建在海底能够大大缩短数据中心与用户的距离。

  AI时代的来临显著推升了数据中心功耗与散热需求。王兴表示,海水自然散热可成为替代传统风冷或液冷的良好方案。

  “算电协同是数据中心的未来,海上风电则是最适合算力发挥的新能源基础设施。”苏洋表示,海底数据中心可与周边海上风电场深度融合,构建“能源—数据—算力”协同体系。

  未来,海底数据中心有望驶入深海。海兰云将联合合作伙伴推进深远海风场海底数据中心项目。

  开启我国算力升级新纪元

  “陆数海算”模式有望开启我国算力升级新纪元。

  据张向宏介绍,“陆数海算”不是简单地复制“东数西算”模式,而是通过沿海200公里近海算力圈,解决数据富集区的低延迟需求。

  “想要实现‘陆数海算’,就需要通过光电复合海缆将海底数据中心与陆地岸站基站实现高速互联。”中国电信临港海底数据中心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中国电信为临港海底数据中心构建了“全光+智能调度”的“陆海一体化”高速通信网络。

  此外,海底数据中心想要将各种IT硬件设施放入大海,每一个步骤都意味着巨大的技术难关。

  张向宏表示,将数据中心的核心装备“海底数据舱”沉至海底,首先面临的挑战是舱体的密封性。

  为攻克技术难关,实现“陆数海算”规模化应用愿景,多方共同参与了此次临港海底数据中心的建设。

  深海科技、海洋经济相关利好政策频出,为海底数据中心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

  “海底数据中心是海洋、算力与新能源等多个产业的融合,虽仍处于探索期,但其发展前景值得期待。”张向宏表示。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最新发布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