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元机器人工业直播:具身智能“上岗”探秘
把一个箱子从A点转运到B点,人可能只需搬起、放下,但对具身机器人,这涉及目标识别、轨迹规划等复杂程序。具身智能进厂“实训”风已刮近两年,其在工厂能胜任何种工作,背后的“经济账”能否算得过来?
7月9日,智元机器人联合富临精工等举行全球首次通用具身机器人工业现场常态化直播,上证报记者走进富临精工工厂,实探智元A2-W“上岗”情况。
“智元A2-W在富临工厂实现常态化作业、规模化使用,其意义在于它满足了场景需求,真正创造了产业价值。”富临精工副董事长李鹏程评价道。

搬运场景节拍约为40秒

A2-W为轮式设计,方形的底盘上搭载了人形机器人的“上半身”。面对料箱,A2-W迅速下移,伸出双臂,将料箱稳稳搬起,走向目的地,将料箱放在托盘上。在直播中,A2-W成功完成了两班制、单班搬运800余个周转箱的任务,作业直播3小时零失误。
“A2-W超出我的期望。它自己有纠错能力和抗干扰的能力,面对异常情况它也可以不中断,能够连续作业,这本身是提升效率的一种表现。而且它具备的感知避障能力,对于不小心闯入的员工、参观者来说,安全性也有保障。”富临精工工程中心主任邓扬评价道。
邓扬介绍,此前富临精工的转运主要靠人力,但劳动强度太大,而且搬的频次也高,对人力极其不友好。在准确度上,具身机器人也更具优势。不过,与工人相比,机器人的工作效率还有待提升。邓扬坦言,目前A2-W在搬运场景的节拍约为40秒,人的节拍在30秒—35秒。
具身智能落地的“不可能三角”
每每提及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场景的落地,绕不开的一个问题便是,已有十分成熟的工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的“用武之地”何在?智元机器人通用业务部总裁王闯表示,具身智能有一个“不可能三角”:泛化性、节拍与成功率。
但行业的探索不能因此却步,智元的第一步是约束泛化性,聚焦转运场景。王闯透露,今年4月,A2-W在实验室测转运成功率,就已经达到99.9%。
为何选择转运场景,王闯介绍,一方面,传统复合机器人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好,工厂中仍有不少工人在搬运料箱。另一方面,面对一些突发异常情况,普通移动机器人可能会“束手无策”,但具身智能“搞得定”。
具身智能的另一优势在于,其培训成本更低。训练成熟后其标准化程度、一致性较高,不需要每一台都单独训练。
产业协同助推“技术可行”走向“经济可行”
从产业链分工来看,具身智能行业可以划分为本体、算法、数据三个核心环节。在智元机器人、富临精工、安努智能此次的合作中,智元主要在本体和算法领域提供了基础性的支撑。安努智能则主要负责收集实际场景的数据,并以此数据反向定义模型。富临精工则是为此开放了场景。
以A2-W为例,其22个自由度意味着22个关节,关节也是机器人的主要成本。而富临精工在2024年便进行了4轮关节的迭代,性能提升了一倍有余。富临精工团队目前粗略计算,应用A2-W预计三年内可以“回本”,未来降本后综合成本优势将更显著。李鹏程呼吁:“必须先算好应用具身机器人的‘经济账’,推动具身智能从‘技术可行’走向‘经济可行’。”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