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机器人工业现场常态化直播,探索落地新路径

网络 2025-07-09 23:32:33
市场资讯 2025-07-09 23:32:33 阅读

把一个箱子从A点转运到B点,人可能只需搬起、放下,但对具身机器人而言,这涉及目标识别、轨迹规划等一系列复杂程序。单从一个搬运场景便可以看出,具身智能的场景落地要花“大力气”。回溯来看,具身智能进厂“实训”的风已经刮了快两年,其在工厂中究竟能胜任何种工作,又能达到何种水平,背后的“经济账”能否算得过来?

7月9日,智元机器人联合富临精工、安努智能举行了全球首次通用具身机器人工业现场常态化直播。上证报记者走进了富临精工位于四川绵阳的工厂,实探智元A2-W在工厂“上岗”情况。

“智元A2-W在富临工厂实现了常态化的作业、规模化的使用,其意义在于它满足了场景需求,真正创造了产业价值。”富临精工副董事长李鹏程如是评价道。搬运场景节拍约为40秒

走进富临精工的工厂,便能看到“同事”智元A2-W的忙碌身影。A2-W成功完成了两班制、单班搬运800余个周转箱的任务,作业直播3小时零失误,充分展现了其在长时间、高强度、动态干扰环境下的稳定作业能力。

“A2-W超出我的期望。它自己有纠错能力和抗干扰的能力,面对异常情况它也可以不中断,能够连续作业,这本身是提升效率的一种表现。”富临精工工程中心主任邓扬如是评价道。

邓扬介绍,此前富临精工的转运主要是靠人力,但搬箱子最大的问题是劳动强度太大,轻则5公斤,重则30公斤。而且搬的频次也高,每天有上千个箱子,对人力极其不友好。

在准确度上,具身机器人也更具优势。人工通过眼睛识别,转运过程中可能出错,机器人则可以通过扫码识别物体,进而保证成功率。

不过,与工人相比,机器人的工作效率还有待提升。邓扬坦言,目前A2-W在搬运场景的节拍约为40秒,人的节拍在30秒—35秒。

具身智能落地的“不可能三角”

每每提及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场景的落地,绕不开的一个问题便是,已有十分成熟的工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的“用武之地”何在?智元机器人通用业务部总裁王闯表示,具身智能有一个“不可能三角”:泛化性、节拍与成功率。

但行业的探索并不能因此却步,智元的第一步是约束泛化性,聚焦转运场景。王闯透露,今年4月,A2-W在实验室测转运成功率,就已经达到99.9%,而去年的时候这一数字只有60%左右。

为何选择转运场景,王闯介绍,团队之前也尝试了不少场景,包括分拣、喷粉等,但最后发现,上下料箱是目前相对合适的落地场景。

产业协同助推“技术可行”走向“经济可行”

从产业链分工来看,具身智能行业可以划分为本体、算法、数据三个核心环节。在智元机器人、富临精工、安努智能此次的合作中,智元主要在本体和算法领域提供了基础性的支撑。安努智能则主要负责收集实际场景的数据,并以此数据反向定义模型。富临精工则是为此开放了场景,这一互补性正是三方协同的根本原因。

以A2-W为例,其22个自由度意味着22个关节,关节也是机器人的主要成本。而富临精工在2024年便进行了4轮关节的迭代,性能提升了一倍有余。邓扬透露:“这个迭代速度比我们做汽车零部件的速度还快。”

如果零部件厂商能率先攻克关节的技术瓶颈,进一步提高其成本、可靠性,具身智能机器人的规模化应用便不再遥远。李鹏程呼吁:“必须先算好应用具身机器人的‘经济账’,推动具身智能从‘技术可行’走向‘经济可行’。”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最新发布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