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机器人工业“实训”成效显著,挑战与机遇并存
把一个箱子从A点转运到B点,人只需简单操作,但对具身机器人,涉及目标识别、轨迹规划等复杂程序。具身智能进厂“实训”风已刮近两年,其在工厂中能胜任何种工作,背后的“经济账”能否算清?
7月9日,智元机器人联合富临精工、安努智能举行全球首次通用具身机器人工业现场常态化直播。上证报记者走进富临精工厂房,实探智元A2-W在工厂“上岗”情况。A2-W在富临工厂实现了常态化作业、规模化使用,其意义在于满足了场景需求,创造了产业价值。

搬运场景节拍约为40秒,A2-W成功完成两班制、单班搬运800余个周转箱的任务,作业直播3小时零失误,展现了稳定作业能力。富临精工工程中心主任邓扬评价,A2-W具备纠错能力、抗干扰能力和感知避障能力,安全性有保障。
此前富临精工转运主要靠人力,劳动强度大且频次高,具身机器人更具准确度优势。不过,机器人工作效率还有待提升,目前A2-W搬运场景节拍约为40秒,人的节拍在30秒—35秒。
具身智能落地有“不可能三角”:泛化性、节拍与成功率。智元机器人通用业务部总裁王闯表示,具身智能终极目标是提高这三个指标,但这是一件长周期的事情。智元选择约束泛化性,聚焦转运场景,并大力优化节拍和成功率。
为何选择转运场景?王闯介绍,上下料箱是目前相对合适的落地场景,传统复合机器人做得不够好,工厂中仍有不少工人在搬运料箱。具身智能瞄准柔性制造,培训成本更低,标准化程度、一致性较高。
从产业链分工看,具身智能行业可划分为本体、算法、数据三个核心环节。智元主要在本体和算法领域提供支撑,安努智能负责收集实际场景数据,富临精工开放场景。三方协同助推“技术可行”走向“经济可行”。

富临精工在产业链中角色不仅是用户,更是积极参与者。其通过实践、创新降低机器人整体成本。关节是机器人主要成本,富临精工2024年进行4轮关节迭代,性能提升一倍有余。应用A2-W预计三年内可“回本”,未来降本后综合成本优势将更显著。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